跨文化视域下国际传播语境初探******
毕永光
【提要】叙事语境是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传播的跨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不同文化间的语境藩篱,从语言、图像符号的信息本质入手,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构建叙事语境,减少“中国声音”跨文化传递的失真率,提高“中国故事”的易读性和亲和力,为对外传播在域外“入脑赢心”创造条件。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叙事语境 传播艺术
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传播产品的供给不断丰富,网络、通信等技术保障日益完善,对外传播渠道建设也有了长足发展,与海外媒体开展内容采集、制作、播发等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高传播艺术。”硬件和渠道建设之外,国际传播软件建设不可或缺,更是难点所在。“软件”是传播内容,更是支撑内容的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叙事语境是关键一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媒介制作的任何单一和多媒介传播产品都存在叙事语境,检验国际传播叙事语境成效的标准是跨文化的“穿透力”,即对域外受众“入脑赢心”的能力。
一、跨文化传播需要跨越语境鸿沟
跨文化传播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成员所进行的信息交流行为与传播过程。[1]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在于,当一个信息离开它被编码的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并被解码时,可能被误读,甚至反向解读。
(一)中国对外传播的语境障碍
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外传播理论界通常把世界六大宗教作为文化板块区隔的重要参照,以基督教(包含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和儒教(儒家思想)为底色描绘世界文化版图的框架。[2] 当然,这种划分是粗线条的,相同区域性宗教与各国本土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相结合,又生发出文化的复杂性差异,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之间的传播具有显而易见的跨文化传播属性。
当前,对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文化传播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东西方价值观差异造成的“语境鸿沟”是必须面对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东方文化崇尚集体主义,而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底层价值观,这种差异在东西方国家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同社会实践中表露得很充分。二是“权力距离”的差异。荷兰传播学者霍夫斯泰德提出,在一个特定文化范畴中社会成员与权力之间的距离是重要的价值观维度。东方社会被认为是“高权力距离社会”,即认同权力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组织往往显示出集权性,而西方社会则相反。三是“高语境与低语境”的差异。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发现,东方社会的高语境文化更加依赖含蓄、间接的表达及非语言交流,而西方社会则是低语境文化,喜欢开门见山、直接的语言表达。
中国开展对外传播除需克服价值观差异带来的障碍,还需面对西方对东方历史形成的偏见与歧视,以及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当代中国崛起的刻意抹黑与打压,令跨文化传播难度进一步增大。
(二)寻求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
当前,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文化之间的鸿沟客观存在,难以填平,但在其上搭建一座“便桥”,保障传播信息的跨文化抵达是可以做到的,这就需要寻求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
语境最大公约数和共情点有两个层面。一是叙事层面。中国的对外传播要向低语境文化“降维”,回归语言及图像等符号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删繁就简,在叙事方式及背景关联上力求简洁明了,化解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解读障碍。简洁明了并不意味着枯燥乏味,还需要生动活泼的表达,增加亲和力。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国外受众介绍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把它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案例。二是价值观层面。“寻找共同点”始终是跨文化传播的密钥。我们的国际传播产品在宏观上需将中国特色文化融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中观上需体现法治、低碳环保、人道主义等普遍认同的理念,微观上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人类情感的暖色与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语境才易于在其他文化背景的受众中引发共鸣。
在国际传播中,语言翻译固然重要,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一方面,只有符合跨文化传播规律文本的翻译才会有理想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机器翻译不断成熟的背景下,一个好的中文文本同样具备国际传播的多种可能性。
二、当前对外传播的语境落差
对外传播场景包括媒体对外报道,展会、论坛、招商等场合及网站、新媒体上的对外宣介,与外国机构、企业及国际组织的沟通交流,在海外媒体上的形象展示等。我们很重视对外传播,但实操中往往受制于长期身处其中的文化语境,跨文化传播创新思考、实践经验尚有不足,对外传播产品在叙事语境上还存在一些局限,影响国际传播实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调子过高
在国内传播环境中,内宣体、文件体、企宣体、网络体等语境范式,如果不用跨文化传播思维加以“再编码”,有意识地进行受众场景转换,形成全新的对外语境,很容易造成在国际传播中调门过高、“用力过猛”。主要表现为照搬政治话语、宏观铺陈、自我夸大、结论先行等,这就等于在外国受众面前立了一堵墙,很难达到传播效果。
(二)意图外露
当下中国开展国际传播,就是为影响广大对中国不了解甚至有误解和负面看法的国外受众,转变他们的看法,扩大中国的“国际朋友圈”,服务于海外统一战线工作,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劝服”属性。但是,在叙事中直陈我们的“劝服性意图”,或把官方政策取向直接移植到对外语境中无疑是不明智的。传播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对“隐秘动机”始终是敏感的。如果受众感到传播方有明显的说服意图,很可能会觉得对方有所图谋,从而不肯相信相关信息。[3]
(三)用语不够平实、清晰
语言符号有约定性、抽象性、多义性,使用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准确传递信息并非易事。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但在对外传播语境中,要把便于海外受众准确接受放在第一位,不应迷恋于华丽的词汇、恢弘的排比、复杂的句式。堆砌辞藻貌似高大上,却损害了语言表意的基本功能。因此,对外叙事提倡“白描式”陈述,少用或不用形容词、副词,避免使用令海外受众费解的政治术语、“热词”、简称,如“弯道超车”“政策洼地”“热土”“海丝”等。另外,网络体有生动的一面,但网络空间文化区隔性较大,网络词汇是深厚的本土社会文化土壤的产物,通用性不强,并不适用于跨文化传播。对外叙事使用网络词汇、“热梗”,难免遭遇“尬聊”。
(四)缺乏好故事
近年来,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对外传播产品中故事不少,但好故事、能在不同文化背景受众中引发共鸣的故事还是不多。讲故事关键要见人、见事、见细节、见情感,要能打动人,避免套路化的叙事。故事的形态是多样的,有宏大的故事,也有普通人的故事;文字可以讲故事,图片、视频也可以讲故事;可以是完整的故事,也可以是嵌入式的小故事,一句话、一张图、一个短视频都可以承载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北京冬奥会的点火仪式,“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小故事就把低碳环保理念与中华文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以上说的主要是“术”的不足,这些问题的解决关键在“道”,即在价值观层面更好地“融通中外”,寻找对外传播语境最大公约数。
对外传播首要目标是信息抵达,最佳也是最难达到的效果是实现共情,既让海外受众“心有戚戚然”。要达致共情,必须有“移情”的能力,即认识和理解他人看法和感受,并以令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传递这种理解的能力。[4] 要具有这种能力,就要求传播者虚心了解传播对象国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受众的认知习惯,做到知己知彼,因地施策,分众传播。
三、构建国际传播语境应着眼于提高跨文化亲和力
(一)倡导“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
中国新闻社在长期从事对外传播实践中形成了“中新风格”,在叙事语境营造上主张增加人情味,摒弃宣传味,采用民间视角和海外受众习惯的语言,努力做到“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硬话软说、空话不说”。[5] 近年来,中新社进一步提出“中话西说”,探索用融通中外的理念开拓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并开辟了以“理性对话,文明互鉴”为主旨的学理性专栏《东西问》。
构建国际传播语境应以“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为基本导向。平实的陈述便于理解,生动的表达易于接受,这是提高传播产品跨文化亲和力的内在要求。
“平实的陈述”中的“平实”是指用平实的态度、平实的语言讲述事实,语汇的指代应该是具体的、清晰的而非抽象的、模糊的,在叙事中降低中国高语境文化中表意“虚”的部分;“陈述”就是有条理地说出,区别于抒情,更不是煽情。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对外传播中期待用内宣方式煽情、制造“泪点”是不现实的。
在传播实践中,对内容的生动表达往往易于被受众接受且不易被遗忘。“生动的表达”体现在标题制作、语言组织、叙事架构等方面,以小见大、细节、现场感、生活气息、人情味等都可以成为生动表达的载体。
“生动的表达”还应该是简短的。简短是传播内容的浓缩状态,有助提高对外传播效率;另一方面,在当今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为主的时代,简短的内容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接纳。因此,在国际传播中应用语言符号时应提倡短文、短句、短段落,力戒穿靴戴帽、拖泥带水。当然,简短的内涵是注重对传播内容的提炼,并非简单的篇幅长短问题。
(二)重视摄影和视听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破圈”效应
视听作品包括影视、音像、视频等形式。摄影和视听作品对语言依赖较小,更适合在不同文化圈之间传播。加之国际传播有“浅传播”的特征,即让外国普通受众对中国有一个大致的、表象的正面印象就达到了有效传播的目的,这也让摄影和视听作品有了发挥的广阔空间。
“平实的陈述,生动的表达”同样适用于视觉和听觉作品。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对外国观众而言,他们通过屏幕看到的就是一个带有丰富中国元素的视听作品。在举世瞩目的时间节点,开幕式展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开放、自信,中华文化的简约、大气、唯美、灵动,自然成为以一当百的中国形象宣传片。
李子柒则是民间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她拍摄的展示田园生活的视频作品将中国节气、节日、民俗等文化融入衣食住行之中,以精致质朴的画面见长,没有配音,更没有英文字幕,但这并不妨碍她在海外社交平台拥有上千万粉丝。
视觉形象塑造也是敌视中国的西方势力攻击、抹黑中国的“武器”。充满歧视意味的中国男子“傅满洲”形象及近些年频现的“眯眯眼”中国女性形象就是通过视听产品及平面广告等方式传播的,BBC 在报道中国的图片及视频上加“阴间滤镜”的操作更是西方新闻史上的一个丑闻。与之相反,不久前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大屏的中国摄影师罗冰的反种族歧视作品《All in Love》,则给外国受众呈现了一个看待中国女性的正向视野。
发挥摄影和视听作品在国际传播中的“奇兵”作用,需要把跨文化传播的理念融入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平台播发各个环节中,优化叙事语境,不断推出“中国视角,国际表达”的制作精良、有感染力的作品。完成这个目标既任重道远,又大有可为。
四、结语
做好国际传播关键在人。要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加强外派、交流,积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从事传播工作的经验;吸收海归人士、外籍人士加入国际传播,厦门大学美籍教授潘维廉就为福建的对外传播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的外籍网红是中国开展国际传播需要涵养的重要资源,应为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提供必要的便利。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中国公众每天通过镜头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着中国的方方面面,也是国际传播的生力军。应鼓励公众探索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和叙事语境,充分利用海外社交账号开展传播,让更多的“李子柒们”成为当代中国的民间“形象代言人”。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融媒体中心主任,文章刊于《东南传播》2022 年第 3 期)
国际传播界·2022 年 第 7 期
注释:
[1] 邱沛篁等 . 新闻传播百科全书 [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4](美)萨莫瓦等著,闵惠泉等译 . 跨文化传播(第六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1-89,314
[3](美)洛厄里、(美)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 .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7-108
[5] 中国新闻社记者手册 [M]. 北京:中国新闻社,2014.23-24
对话丨清融的18岁:“中单法王”的成熟之路******
镜头前的黄垚钦,带着肉眼可见的开朗气质。调整机位的时候,他抱着一只小小的白狗,和邻居家的高中生没有两样。10月29日,他将迎来19周岁生日。
不过还是普通男孩在校园求学的年纪,但黄垚钦已经拥有了一个闪光的职业生涯。
少年
赛场上的黄垚钦,游戏ID是清融。在王者荣耀职业赛场上,清融是当之无愧的法王,也是很多人眼中的第一中单。
关于他的这个故事,开端在2019年。那一年,黄垚钦加入Hero久竞战队,并在次年以打野选手的身份初登KPL(王者荣耀职业联赛)赛场。在那个春天,他和队伍的表现都不算出色,最终无缘季后赛。
电子竞技热血而残酷,在赛场之上,从来不缺少天赋异禀的选手。彼时的黄垚钦能做的,只有默默提升自己。
夏天的阳光帮助成长,秋天的风加速果实成熟,冬天开阔的天空之下,是通往冠军奖杯的路。
图片来源:KPL官方微博。在秋季赛转到中单位置后,黄垚钦来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他飞速进步,最终在2020年冬季冠军杯中帮助战队一举夺冠,自己也被评为FMVP。转年的KPL春季赛,黄垚钦随队再次夺冠,并再度获评FMVP。
中单法王的辉煌由此彻底拉开序幕,此后的时间里,只要他能踏上赛场,都是比赛里重要的胜负手。
直到现在,很多黄垚钦的粉丝还亲切地叫他小黄。每当谈起王者荣耀的时候,本就活泼的小黄看起来更是充满了热情。
他说,希望展现一个真实且热爱游戏的黄垚钦给喜欢自己的人。“我的一些经历可能会让粉丝汲取能量,比如说经历低谷,然后一步一步爬上巅峰,希望大家遇到挫折不要退缩。”
受访者供图。火舞
黄垚钦的英雄池很深,在被问及哪个英雄可以代表自己时,他思索了一下,最终选择了不知火舞。“这英雄我觉得很适合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很亲近。”
王者荣耀中的不知火舞,操作难度不低,但精通后比赛效果惊人。这很像黄垚钦过去的经历——越过那些困难,才能触碰到更高的天空。
2021年11月,黄垚钦正式加盟武汉eStarPro。来到全新的战队,他夺冠的脚步却并未停下。2021年KPL秋季赛、2021年挑战者杯、2022年KPL春季赛,eStarPro实现了三连冠。
然而,在KPL夏季赛决赛中,赛前更被看好的eStarPro负于狼队,无缘冠军。
受访者供图。比赛结束后,他发了一条微博:对不起。
18岁的少年肩膀还稍显单薄,但他愿意为团队承担更多的重量。这场失利没有打击到他和队友的信心。黄垚钦坦言输比赛也会激发自己的斗志:“输的话也暴露出我们很多问题,反而也是一种新的挑战,会更有动力。”
在10月初结束的挑战者杯中,eStarPro展现出了更严谨的面貌,就连解说都感叹他们太“稳”了。决赛对阵北京WB的比赛并不轻松,双方战满7局,在第7局中,黄垚钦拿出了不知火舞,并打出了令人赞叹的表现。
不知火舞是能够改变战局的英雄,而黄垚钦是能够改变战局的选手。从失利中走出,他继续走在通往巅峰的路上。
挑战者杯决胜局阵容。图片来源:KPL官方微博。团队
如今,黄垚钦已经拥有联赛和杯赛冠军共6个。回顾自己此前的职业生涯,黄垚钦说周围的人对他帮助很大。“我遇到了好的赛训团队以及俱乐部,还有一些很好的队友。不管是人生中还是游戏里面,他们给我的帮助都很大。”
“团队”二字,他经常提起。“主要是团结一个队伍,是要团结一心。我在团队主要是活泼开朗的小弟角色。”
而尽管年纪还小——即使在电竞领域也并不能算是老将,但黄垚钦觉得自己心态成熟了很多。
这的确是一组矛盾,成熟的18岁。但似乎又很合理,那些比赛中沉稳缜密的操作,来源是18岁的好胜心。
受访者供图。在挑战者杯夺冠,对于黄垚钦来说还不是终点。“大家的心都是一起的,目标也是一致的。我们虽然夺冠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
11月底,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将正式启动。对于黄垚钦来说,自然希望能够继续高唱凯歌。“接下来的世冠,希望可以不留遗憾,成为更好的自己。”
即将19岁的少年,前路不平坦却注定灿烂。像eStarPro的口号所说的那样,他在追逐永恒的荣耀,他要触摸不灭的星辰。
受访者供图。采访摘录
Q:在夏季赛决赛遗憾负于狼队,这个对队伍的心态有没有影响?
A:我觉得对队伍的心态没太大的影响,毕竟我的队伍、我的队友都不怕输。是做了一些梳理之类,觉得我们还是很棒的,信心没被打击到。
Q:挑战者杯最后一局的不知火舞被很多观众评价为最强不知火舞,你怎么看?对于接下来的世冠比赛有何期待?
A: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我个人觉得比较荣幸。对于接下来的世冠,希望可以不留遗憾,成为更好的自己。
Q:获得挑战者杯冠军后,你成为六冠中单,eStarPro也成为七冠战队,你觉得为什么你们能够获得今天的成绩?
A:我觉得主要是因为我们队伍比较团结,大家的心都是一起的,目标也是一致。我们虽然夺冠了,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的进步空间。
Q:你如何理解“团队”这个词?你希望自己在团队当中担任怎样的角色?
A:我觉得主要是团结一个队伍,要团结一心。我在团队主要是活泼开朗的小弟角色,因为大家确实都比我大。
Q:如果要选一个王者荣耀里面的英雄来代表自己,你会选择哪个英雄?
A:不知火舞,这英雄我觉得很适合我,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就很亲近。
Q:你的职业生涯初期不是非常顺利,而现在很多人认为你是KPL第一中单,你为什么能走到今天?
A:主要是我遇到了好的赛训团队以及俱乐部,还有一些很好的队友。不管是人生中还是游戏里面,他们给我的帮助都很大。
Q:现在的你相比于刚刚成为职业选手时的自己,在哪方面有所改变?
A:我觉得心态方面有所改变,现在变成熟了,可能就是现在“老奸巨猾”了。
Q:职业电竞选手有非常枯燥的训练、战术分析,你有没有某个瞬间觉得自己累了?
A:我很愿意去跟队友聊这些东西,也会自己思考,其实我还是很热爱这游戏。现在我就积极地去想拿下一个冠军。
Q:你希望给粉丝们展现怎样的形象?你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特质可以让粉丝们从中汲取能量?
A:展现一个真实且热爱游戏的黄垚钦。我的一些经历可能会让粉丝汲取能量,比如说经历低谷,然后一步一步爬上巅峰,希望大家遇到挫折不要退缩。
Q:你参加过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你怎么看电竞选手的社会责任感?
A: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为大家提供更大的帮助,比如说去帮助一些山里的孩子。
(记者 王昊)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